top of page

《膠樽的煩惱》紀錄本地設計師再造塑膠變家品 盼感染大眾實踐減塑



【獨媒報導】記錄社區故事的非政府組織城市日記,去年製作記錄片《膠樽的煩惱》,探討本港膠樽回收情況,並訪問了設計師朱偉傑(朱仔),紀錄他以自製的「碎膠機」,將廢膠「升級」變成家品擺設的故事。監製兼導演黎穎詩博士(Chloe)希望透過記錄片,令更多人關注和實踐減塑生活。


自製「碎膠機」 設計變家品擺設


片中的受訪者包括幾位身體力行的志願者及業界人士,如設計師、回收業者等。朱仔本來修讀建築設計,畢業卻沒有到建築公司打工,反而熱愛做手作,並與拍檔創辦公司Gaau1 Up。他於2019年遠赴荷蘭,在塑膠再造品牌Precious Plastic的工場擔任義工 ,跟隨創辦人學習並參考其「碎膠機」的開源設計,返港後與拍檔改良及組裝外形似單車機的「人力碎膠機2.0」,可以將收集到的廢膠切碎,再製造成不同產品。


可以再造的塑膠包括膠樽、樽蓋、洗頭水樽、清潔劑容器等。朱仔將碎膠加熱融化後,透過堆疊、倒模等方式設計出實用而美觀的產品和擺設,例如燈座、萬用扣、牙刷座等,吸引大眾注意。


未洗淨回收令膠樽作廢 盼政府做好回收後續


片中提到,社區內的三色回收箱除了數量不足外,管理情況亦有待改善。不少市民會將未經洗淨的膠樽掉入回收箱,污染整箱膠樽,而一般回收公司都不包括清洗膠樽的服務。朱仔對此感到無奈:「好大機會成箱作廢。」


片中另一位受訪者、環保團體「綠惜地球」前高級項目主任Edmond則認為,亞洲人的回收意識相比其他地區其實更強。Chloe亦指,在早前的《膠樽的煩惱》公開放映中,見到觀眾反應不錯,才發覺港人的環保意識其實頗高。她寄望政府不單止要推動回收,還要做好後續的部分:「如果回收之後唔recycle(再造),其實係白做。一樽飲品個價錢好低,但其實個social cost(社會成本)好高,對環境好大damage(傷害)。」


促推按樽制 回收膠樽可回贈至少一元


環境保護署於2021年第一季推出入樽機先導計劃,在香港各地共設置60部入樽機,市民可以透過電子支付平台獲得即時回贈,每回收一個膠樽便可得$0.1。片中有受訪者即場嘗試使用入樽機,才發覺機器經常爆滿,並不能達致有效回收。Edmond促政府盡快推行「按樽」機制,並參考歐洲國家,提高經濟誘因,建議將按金設為至少一元。


Chloe指,片中的幾位受訪者均站在不同位置推動減塑,希望公眾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色,並期望紀錄片能感染更多市民支持減塑:「佢哋都係努力用自己方法,令地球變得好啲。教大家嘅嘢,其實都係大家可以做到。」


《膠樽的煩惱》將於2月18日(六)下午4時在銅鑼灣希慎廣場9樓 Urban Sky 免費播映,公眾可透過連結報名留位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