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垃圾佬」翻轉設計圈:走進香港 Gaau1 Up 的塑膠升級再造基地
- Gaau1 Up
- 6月16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我曾介紹過台灣沒有垃圾的「垃圾廚坊 Trash Kitchen」,一直對廢棄物的再生與轉化充滿好奇。在永續設計推廣的過程中,也常常被問到塑膠回收到底還能有哪些可能性。直到去年六月,我參加了「RHINO LOOP:0 犀牛盾循環概念展」,才真正體驗到塑膠回收設計可以多有趣、多有感。
當時展覽中大受歡迎的是一台從韓國運來的小型塑膠熱壓機。現場互動性非常高,是我在台灣看過最有創意、參與感最強的一場循環設計展。因為太熱門,我還排了一個小時的隊(暴雨天同行朋友直接先回家😅),只為了親手製作一個用回收犀牛盾手機殼再生的迷你手機殼吊飾(很饒舌但超可愛)。那次體驗我深刻領悟到:「塑膠不是垃圾,它只是還沒被設計好。」
所以這次,我特地飛往香港,拜訪一間在塑膠升級再造這條路上已經走很遠的團隊——Gaau1 Up。
Gaau1 是什麼意思?
「Gaau1 Up」這個名字來自「Plastic」的廣東話拼音「Gaau1」,再加上「Upcycle」的「Up」,寓意著將被視為垃圾的塑膠,升級再造,變成充滿設計感與價值的全新產品。
聯合創辦人之一朱煒傑自稱「塑膠垃圾佬」,2016 年創立了 Gaau1 Up Design Studio(佰事得設計工作室)。他不講大道理,只想透過「體驗、創作、教育」,重新讓大家理解這個被誤解很深的材料:塑膠。
「不是我們做得不夠,而是我們理解得太少」
Gaau1 Up 的理念很簡單但有力:與其不斷升級科技,不如先升級我們的認知。
塑膠,其實是一種高加工、耗資源的珍貴材料,只是被廉價產品的市場形象搞砸了。為了打破這種「塑膠=沒價值」的迷思,他們從社區工坊做起。參考荷蘭開源計畫「Precious Plastic」,自己動手打造了粉碎機、注塑機、擠出機、板材機,證明:不需要大資本、也不靠大工廠,人人都能動手回收與創作。

他們用行動證明:「塑膠 ≠ 問題,而是素材」
Gaau1 Up 的創作涵蓋範圍極廣,從可愛的陀螺與吊飾配件,到建築用的瓦片,同時與設計師與中小學師生合作,共同開發出兼具教育與設計感的作品。他們相信,只要願意動手、重新理解材料,就能讓塑膠從「問題」變成「可能」,讓再生設計走進教育現場,不只是「做作品」,而是「做觀念」。
我特別喜歡他們一點都不說教,而是透過手感與設計,讓你在動手中自己想通、自己體會。朱煒傑也分享他 2019 年親自飛去荷蘭,參加 Precious Plastic V4 的研發計畫,從建築設計背景一路轉身成為「塑膠垃圾佬」,一頭栽進回收與再造的實驗場。
他提到最近荷蘭那邊啟動了一個蓋房子的新計畫,自己其實超想再參一腳——但礙於眼前已有不少計畫在推進,實在難以抽身。雖然語氣中帶點遺憾,但更讓我感受到的,是他對設計與實踐那股始終不變的熱。
藍蓋 vs. 紫蓋:一場垃圾顏色的交流會
拜訪當天,我們還聊起了台港兩地常見的塑膠垃圾。
我說台灣海灘上常見的垃圾顏色之一是藍色,因為寶特瓶蓋多數是藍色。他則說,香港的是紫色,因為當地市占率高的瓶裝水品牌是紫蓋!這種觀察不但有趣,也意外讓我意識到——垃圾,其實也在說地方故事。
他們回收的來源也非常街頭派,像是回收迪卡儂的廢衣架、跟眼鏡行合作回收透明隱形眼鏡外殼等等,這些不起眼的小東西,就是他們的創作原料。

從創作開始,重新定義永續
這次拜訪 Gaau1 Up,讓我再次確定:要讓塑膠不成為垃圾,不只是靠技術,更靠設計力與行動力。
他們不只做產品,也持續在研發靠腳踩就能碎塑的自行車裝置,要帶進學校,讓學生邊踩邊碎,邊玩邊學永續。這就是我最欣賞的路線——不是做「環保商品」,而是創造一整個行動系統,讓「永續」變成生活裡自然的一部分。
減塑、再利用、教育,這三件事不應該被拆開來談,而是一起進行的循環設計實驗。Gaau1 Up,就是這種精神的現場。
當你以為回收只是處理垃圾,Gaau1 Up 用行動告訴我們——設計可以讓廢棄物擁有全新的價值。從他們的創作出發,你或許也會重新思考:什麼才是真正的「設計材料」。

